大众文学 > 都市小说 > 烟火岁月 >
        陈志伟气得有些哆嗦,双手紧握,额头青筋暴起,生气地说,"当初只是初步意向,还没到正式签约那步,就交接给厂里了。虽然没有书面记录,可港商口头上确实答应了先进进口设备这个条件。我拿我的党性和人格担保,我说的句句是实话。"他满心希望大家能相信自己,可看着胡利风那嚣张样,又隐隐担心事情的发展。会议室里的烟气越来越积聚,笼罩在人们的上空,好像在给这场争吵添加愁云惨雾的氛围。

        要说这胡利风,和厂长秦海生的关系可不一般。早在秦海生当车间主任那会儿,胡利风就跟在他身边,当了个设备技术员。这么多年来,秦海生官越做越大,胡利风也跟着水涨船高,一路往上爬。厂里的人都清楚他们这层关系,所以谁都不敢轻易招惹胡利风,在他面前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的,这也让胡利风养成了嚣张跋扈、指鹿为马的行事特色。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事跟陈志伟根本扯不上多大关系。退一万步讲,就算真像胡利风说的,一开始没把购置设备要求说清楚,可他自己接手后,在后来谈条件、签协议的过程中,总该把设备品牌、采购来源和规格型号明确下来吧。毕竟,陈志伟不过是开了个合作的头,真正实质性的谈判和签约,都是胡利风一手操办的,他才是对整个过程最应该负责的人。

        可是,厂领导们都支支吾吾,不明确表态。秦海生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是还在装出一副公平公正的样子,他环顾四周,咳嗽一声,说道:“这事,到底是咱们的失误,还是港商在做鬼,我们以后会调查清楚。可是,眼前,我们还是要先开工,毕竟,我们是合资企业,各方面政策都十分优厚,我们等不起。每拖一天,我们的经济利益就少一天。我的意思,先如期开工,至于设备问题,我们再慢慢调查。”

        其他的厂领导不愿介入两人的纷争,对秦厂长的意见,大家也认为只好如此,便纷纷点头同意。

        后来,陈志伟通过别的渠道打听到,原来胡利风把本来要从日本进口的设备,偷偷转给了南方老家的表弟。他表弟在当地开了家纸箱厂,专门给当地烟厂供应纸箱。之后,胡利风又和武汉机器制造厂搭上线,把这些淘汰设备推荐给了港商。港商一看有利可图,能够一鱼两吃,设备还能按日本设备的价值当作投资,自己也觉得划算,就爽快答应了。这背后的利益交换、暗箱操作,实在让人不齿。

        可就算这样,“太平纸箱合资公司”还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挂牌成立了。公司享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合资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祸根。那两台所谓的进口设备简直就是一堆废铁,毛病不断,三天两头出故障。维修人员忙得团团转,却怎么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根本没法顺利投入生产。厂房里,机器的卡顿声和维修人员的叹气声混在一起,弥漫着一股子沮丧萎靡的气氛。没办法,厂里只好又买了五台内地新设备,还占用了卷烟包装材料厂的一个车间和一个库房,这才勉强维持住了正常营业。可这么一来,企业成本大大增加,员工士气低落,合资公司的声誉也一落千丈。

        胡利风当上纸箱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后,纸箱公司和包装材料厂同在一个厂区,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不是你挡住我库房的门口了,就是我拉闸没有事先和你商量,耽误生产了之类的纠纷。由于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胡利风和新来的谭厂长的矛盾也自然就产生了。胡利风隔三岔五就跑到厂长秦海生那儿告状,添油加醋地控诉:“秦厂长,谭厂长他处处针对我,故意刁难合资公司,公司发展被他严重阻碍了。就前几天,他还故意在水电气供应上使绊子,让我们停产了半天,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他一边指控,一边偷瞄秦海生的脸色,心里盘算着怎么说才能让秦海生更偏向自己。窗外,天色越来越暗,一场雨雪眼看就要下来。

        秦海生当然向着胡利风,这个老部下从车间起,就一直跟着自己,大家都知道胡利风是自己的人。现在已经不是胡利风有理没理的问题,而是别人胆敢挑战胡利风,就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的问题。要是任由别人挤兑胡利风,那以后谁还会站队自己、紧跟自己呢?自己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不出所料,谭厂长担任卷烟包装材料厂厂长刚刚五个多月后,由于和胡利风磕磕绊绊不断,就被胡利风排挤走了。这样,卷烟包装材料厂和纸箱合资公司,全都交到了胡利风一个人手里。到这儿,这场纷争看似暂时结束了,厂区表面上恢复了平静,可实际上暗流涌动,员工们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心中不满,却都敢怒不敢言。大家私下里虽不敢大声议论,但心里都清楚,这事儿胡利风做得不地道,可又怕他和秦海生的关系,只能暗自叹气。这时候,厂区的路灯散发着昏暗的光,把人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显得特别落寞。

        胡利风执掌卷烟包装材料厂期间,但凡开会,总爱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要求各部门一切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全力服务于生产经营。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点计划财务办的名,把财务人员批得一无是处,说他们工作死板,不懂变通,好像财务工作人员成了他眼里阻碍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胡利风心里想着,自己必须先拿财务部门林秋水开刀,杀鸡儆猴,震慑住其它部门的负责人,以后自己行事就能方便许多,没人再敢在工厂管理问题上对他说三道四。

        有一回,在全体中层干部会上,他"砰"的一声拍响桌子,言辞激烈,近乎咆哮道:"财务部门在发票报销这事上,太过保守,墨守成规。企业要的是你们给单位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可不是让你们处处设卡、严格监督。监督那是税务局、审计局的事儿,你们又不是国家执法部门。你们要时刻记着,你们是企业的人,是企业给你们发工资。你们的工作首先是服务企业,不是代表国家机关来监督企业。赶紧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好务。"他这话里,满是指责与不满,就好像财务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是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窗外,狂风呼啸,仿佛也在为这场激烈的冲突呐喊助威。

        在胡利风的高压之下,财务部门的人心里苦不堪言。有些明显不合规的票据,只要他签了字,财务即便满心不情愿,也只能无奈审核通过。他们心里清楚违背原则的后果,可在胡利风的强势逼迫下,实在是无可奈何,满心委屈。碰上那些边界模糊、不好界定的发票,财务也只能硬着头皮报销入账,心里头那叫一个担忧不安。他们害怕一旦拒绝,会被胡利风穿小鞋,可又担心日后出问题自己要承担责任。此时,财务办公室的角落里,一只蜘蛛在破旧的蛛网上艰难地挣扎,恰似财务人员此刻的心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