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和内饰在缓慢迭代,剩下的诸如倒车影像这样的东西也不错,底盘调教一类的多少也算,就像食堂的西红柿鸡蛋汤,勺子探底慢慢捞,能出点东西。

        不过那是放在十几年跨度里,作为理论上应该“以技术驱动”的行业里,依旧堪称龟速。

        以这潭水的浑浊程度,研究院造车想要从已有体系里获得技术支持,是很难的。

        好的有钱也不会给你,差的又太拉胯,翻译过来就是要交学费。

        至少先捉摸个几年,把传统汽车工业的一些路再走一遍,各个供应商先拜拜码头,才能有生产能力。

        但翟达思路却不一样。

        我有说过我要造好车么?我对成绩都没有要求,凭什么要我交学费?

        他和万部的计划里,不打算死磕国内,甚至不打算死磕产品。

        降低标准,降低要求,先在海外试水。

        高举意识形态大旗,为海外送去他们最需要的环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