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棠问道:“何为文教之功?”

        张纯说道:

        “我也请教了苏师,苏师说,上古先贤教育人才,都是因性施教,是为了让人成才。”

        “明事理,养正气,格物致知。”

        “科举之道,本应该是我们读书人施展个人抱负的途径,而并非奋斗的目标。”

        “去澎湖的移民,本就是为了一口温饱,要不然谁也不会背井离乡的,他们也没有读书的条件。”

        “我准备在澎湖创办小学,让幼童来小学开蒙,就算是不能科举,能读书识字,那也有教化之功,不负苏师的嘱托了。”

        听到这里,朱俊棠也由衷的敬佩起来。

        他也理解了张纯的焦虑。

        他的同族张明远,前阵子因为玻璃窑厂的功劳,被皇帝恩旨嘉奖,赏赐了他锦衣卫百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