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俺答部已经封贡,但是草原的统治本来就是松散的,山西前线依然会有零星的战斗。
再加上随着草原贸易兴起,而一并兴起的马匪,山西的小摩擦不断,自然是新武器最好的试验场。
戚继光回信盛赞燧发枪和“排队枪毙”的战术,但是戚继光也提出这种战术对于士兵的纪律和训练要求很高,而且过于依赖地形。
戚继光还指出,这种战术在面对火炮防守的时候会比较吃亏,过于密集的阵型反而会成为火炮的靶子。
接到回信,苏泽深以为然,戚继光不愧是名将,一针见血就看出了“排队枪毙”的问题。
“排队枪毙”,其实应该叫做“线列步兵”战术,这种战术其实是和武器配套的。
前装的燧发枪装填速度慢,准度低,所以要发挥燧发枪最大的作用,就要让士兵排成线列一同发射提高准备,采取轮换射击来提高射击频率。
而“排队枪毙”之所以深入人心,也和原时空有关那个时代战争的艺术加工有关。
很多十七到十九世纪的影视作品,都喜欢用这种“线列步兵”战术来表现早期火器时代的战争。
这种战术能在十七到十九世纪广泛运用,也是因为欧陆战场很多都是平原,线列步兵战术在平原容易展开,确实是最合适的战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