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54年最高奖项都叫‘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不是金棕榈,一年后才正式改名金棕榈大奖。

        到了1978年,吉尔·雅各布担任艺术总监电影节主席,戛纳才一飞冲天,隐隐有了三大之首称号的戛纳!

        除了金棕榈大奖都是不颁发奖杯的,被诸多媒体称为‘最寒酸的电影节’。

        而直到这些年才逐渐给所有奖项补上奖杯。

        就算如此,在早期就算是金棕榈大奖也没有奖杯,有的只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件艺术品,而非专门设计的奖杯。

        虽然对外宣传,早期是希望通过只发布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最高奖杯来表示最高大奖的独特地位和极高的荣誉。

        但明眼人都知道,明显是早期经济困顿原因。

        近些年戛纳愈发昌盛,电影节也知道在这么下去不行,显得小家子气了,才逐渐开始给所有奖项补上奖杯。

        舞台上的沈渊一手拿着认证奖状一手拿着小奖杯,面对的讲台麦克风,开始诉说着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够受到戛纳的认可,非常感谢,对于我一个学生来说,这已经是最高的褒奖!”

        “影片的拍摄非常困难,我没有充足的资金完成这部电影,所以我也感谢我的演员们愿意出演,以及学校对于我提供的租赁器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