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慷慨激昂,字字泣血,点燃了天下或忠义或野心之火。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乃至奋武将军曹操、北平太守公孙瓒等十数路诸侯。

        或为汉室,或为私利,纷纷起兵响应,旌旗蔽日,号称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汇聚于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坛盟誓,共讨国贼董卓!

        一时间,酸枣大营,冠盖云集,甲胄如林,人喧马嘶,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亢奋与野心交织的复杂气息。各路诸侯,各怀心思,却又在“讨董”的大旗下,暂时维系着脆弱的同盟。

        长安,司隶校尉府。

        去年董卓为拉拢氏族宗亲,大肆封官,已经借“剿逆”之名实际掌控三辅地区的刘珩也被封为司隶校尉,将治所移到了长安城。

        对此,京兆尹盖勋并于异议,在去年徐晃军队进入长安一带后。盖勋便因自己兵弱,且对刘珩在左冯翊的作为颇为认同。于是在儿子盖顺和韦端的劝说下暗中面见刘珩,并对刘珩意图掌控三辅的想法表示认可。

        而后二人达成共识,盖勋上书退隐,而刘珩则上书奏请朝廷,保举盖顺为新任京兆尹,而盖顺就任后便基本不再插手各县官吏之任免,守军之调动,甚至主动将手中军队交给了徐晃。

        对于刘珩在成为司隶校尉后,将治所迁至长安,盖氏父子都乐意至极。

        毕竟刘珩手下兵强马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珩在哪儿,哪儿就是三辅最安稳的地方。如今他到了长安,自己一家的日子只会过的更舒服,而盖顺也凭借其才能得到了刘珩的认可,虽然年龄比较大,但与荀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二人竟成了忘年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