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生的理想志向,帝王的雄心壮志和勃勃野心,已经不可避免地与赵孝骞的个人命运深深地捆绑在一起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所以哪怕赵孝骞闯了这么大的祸跑回汴京,赵煦不仅没有责骂,连一句重话都没说,现在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度过危机。
然而一想到两日后,朝堂炸锅的场面,无数参劾的奏疏,无数朝臣蹦出来声嘶力竭地要求严惩,要求官家正视听,涤奸佞,赵煦就头疼不已。
这货真是给朕找了个大麻烦啊!
那些圈地失败,隐藏在幕后利益受损的汴京权贵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赵孝骞,在他们的权力加持下,煽风点火下,赵煦这个皇帝想保他怕是都保不住。
毕竟如今大宋的朝堂政治环境还算宽松大度,臣子的胆子也都比较大,认为帝王做得不对的时候,都会跳出来直言不讳指责帝王的错误。
大宋的弱,弱的是国力,不是文人的气节。
朝堂上是有很多宁死不屈的硬骨头的,可不像辫子朝那样,动辄下跪自称“奴才”,脊梁断了三百多年,直到新中国建立几十年后的现代,许多人都还没站起来。
赵孝骞闯的这个祸,属于朝臣硬骨头们宁愿当廷击柱死谏,也要逼着赵煦将赵孝骞绳之以法的级别。
“可咋办啊,朕愁死了!”赵煦揉着太阳穴叹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