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赵孝骞率军北渡,目的是威慑辽国,施加压力,保证苏轼安全归来。

        析津府两百里外驻军多日,眼见辽国不断调集重兵,向析津府集结,数日间析津府已聚集了二十来万辽军,摆出了与宋军决战的架势,同时辽军对龙卫营的试探性进攻也一次比一次激烈。

        到了这时,赵孝骞大约探到了辽国的底线,同时也很清楚,不撤军不行了,宋军还没做好与二十万辽军决战的准备。

        原本出兵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威慑,现在目的已达到,及时撤军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日,龙卫营三万将士拔营南去,这个举动令周围无数监视的辽军斥候大喜过望,急忙赶回析津府禀报。

        两国一触即发的大战,随着龙卫营的南撤,紧绷的弦终于松缓下来。

        刚刚调任析津府的辽国南京留守耶律淳也大松了口气。

        两次败在赵孝骞手里,耶律淳是真不愿跟宋军再次交战,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势下,如果辽国没找到克制宋军火器的办法,再次兵败的概率仍然很大。

        松了口气后,耶律淳的心中同时也忍不住浮起了几分悲凉。

        曾几何时,懦弱的宋国竟也能左右辽国的情绪了,而且他们还掌握了主动的节奏,进退攻守,随性而动,辽军却不得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陷入深深的被动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