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赵孝骞最后拉了他一把,不惜搭上自己的面子,在官家面前游说,官家才给了苏轼一次机会,让他出使辽国。
重任在肩,踌躇满志的苏轼,到辽国后却被当头淋了一盆凉水。
他被辽帝忽视了,他这个宋使毫无存在感,辽帝没兴趣与他谈两国的事。
赵孝骞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前程,而他出使一趟辽国啥都没干,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了?
当然不行!
苏轼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仍满腔报国的豪气,无论对大宋,还是对赵孝骞,他都无法辜负。
所以苏轼要在上京搞事,他要让辽国的君臣权贵都注意到他,他要让辽人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还要为大宋立功,为赵孝骞长脸。
哪怕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苏轼也在所不辞。
他的家国情怀,他的豪放洒脱,不能只体现在文章诗词里,词章再华丽,也不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他要实实在在为大宋做一些事,他的人生理想,从来就不是什么大文豪,而是成为这个积弱百年国家里挽狂澜的砥柱中梁,上报君恩,下泽黎民。
被辽帝冷落,苏轼就已有了搞事的心思,不过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所以他才一直赖在上京不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