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上京的舆论被苏轼一句话掀了起来,官员们纷纷上疏辽帝,请求耶律洪基召见宋使,勿在外邦使节面前失了礼节和风度。

        第三百五十九章辽主召使

        这一阵舆论之风骤然而起,来得很突然,耶律洪基也是满头雾水,就这两日,劝谏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而辽帝打算熬磨宋使的计划也被打乱。

        终于,在辽国许多官员的谏疏之下,耶律洪基不得不下旨召见宋使苏轼。

        苏轼对这个结果颇感意外,他以为自己最少还要多等半月呢,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在辽国也如此好使,利用自己的名气造出的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穿戴好大宋的官服,苏轼持节旌入辽宫,面见耶律洪基。

        外交礼节早已演练过无数次,苏轼一举一动皆符合使臣之礼,让辽人挑不出毛病。

        辽国与大宋互不藩属,澶渊之盟后,两国的正式关系是兄弟邦交,外交上以“兄弟”国为基调。

        这样一来,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也就有了解释。

        谁家兄弟不互相帮衬着点儿呢,有钱的兄长给贫穷的弟弟每年送点救济,合情合理。

        所以大宋对“岁币”的公开说法,叫“岁赐”,一字之差,面子找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