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领”字,本就是是赵煦故意加上去的,用来试探群臣的态度,如果大家都认可,或者说大部分认可,那么赵煦很有可能把这个“领”字去掉,让赵孝骞成为货真价实的枢密院第三号人物。
很可惜,封赏旨意下达之后,群臣激烈反对的态度,竟已出乎赵煦的意料。
猜到会有人反对,但没想到朝堂上下众口一词的反对。
宗亲子弟掌实权,确实是一件很敏感的事,何况如此大的权力,必然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赵孝骞在家埋头制茶时,他不知道的是,赵煦烦躁得头发都快薅秃了。
如今的情况是,赵煦打死不松口,不妥协,完全没有收回成命的意思。
而群臣日复一日地上疏谏止,上疏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什么人竟发动了地方知州知府上疏,反对的声势越搞越大。
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一是宋夏之战,安乐郡公固然立了大功,但官家将郡侯晋为郡公,已然封赏过了,没有道理再封赏一轮,而且这一轮封赏如此夸张,一连四道封赏,你咋不上天呢?
第二是宗亲子弟掌实权,终究太敏感,当初让他当皇城司勾当公事,群臣默许已然是最大的让步了,但这次居然给他枢密院三号人物的官职,你问问我们脖子上的脑袋答应吗?
第三是,赵孝骞才十九岁,能力本事且不提,朝堂终究是一个看资历的地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