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拿到了的钱会怎么分,那就不关钢铁公司的事情了,属于两个委员会各自的“内政”,不方便干涉。
这样用不着安森插手,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和对外的“议价权”,两个委员会都会自动报团取暖,形成比现在更有组织,更团结的利益集团,并依靠规模产生更大的效益,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而其它的产业主和垦荒农庄组织一旦觉察到这一点,为了不被挤占生存空间和抢走劳动力,也必须做同样的事情——原本被安森强迫着改革的白鲸港议会,自己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四分五裂起来。
手握兵权和守信者同盟的“荣誉议长”,就更方便在一个个团体之间互相调停,不用担心他们抱成一团对抗自己这个“外来人”了。
当然,促成各个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白鲸港的贸易网络,提升在对外尤其是新世界其它殖民地的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冰龙峡湾一片区域。
整个新世界沿着汹涌海的海岸从东到西,总计有十三处规模较大,并且能对周围产生影响的殖民地;克洛维控制着包括白鲸港在内的两处,北海三国各有一处。
帝国名义上控制着六处,但因为最大的港口和海军都在艾德兰公国境内,加上不少其他公国豪门都对投资殖民地十分有兴趣,各自都资助甚至支持过不少殖民队,而这些殖民队都需要靠帝国海军护航才能安全抵达新世界。
因此赫瑞德皇室和贝尔纳家族,究竟哪个对殖民地影响力更高,是一个皇帝陛下本人并不想知道的问题。
十三处大型殖民地中,白鲸港不是人口最多的,也不是资源最丰富的——它的优势在于,距离本土(北港)的直线距离最近,并且和北海三国的距离也并不算太远。
正是靠着距离优势,加上周围已经有几个还算成熟的殖民地提供劳动力和少量贸易,帮助白鲸港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只用区区五十多年就成长到其它殖民地需要近百年才能拥有的水准,并且依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扩张势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