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果很快出来了,成分主要是高温形成的磷酸钙混合物,与骨灰成分类似。
但其中,检测到了一条无法被数据库识别、在如此高温下本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极其稳定的未知有机蛋白链。
它像是一种记忆的化石,将无形的信息,物化成了有形的结构。
苏晚萤将自己关在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整整两天。
她几乎翻遍了所有馆藏的地方志、怪异笔记和民间传说孤本。
终于,在一本清代刊印、纸页发脆的《江南疫志补遗》的角落里,她找到了一段不起眼的注疏。
那段文字是用朱砂小楷批注的,字迹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模糊。
“世有听冥者,能闻执念之声,以身作伐,平息残响。然万声入耳,终有一偿。凡听冥者身殒,骨烬凝耳,谓之‘偿音’。示万言归寂,天地清宁。”
偿音。
万言归寂。
苏晚萤的指尖停在那两个字上,久久未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