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走到挂钟下,他没有去触碰那布满灰尘的钟摆,而是转身从档案袋里抽出几张福利院的老旧建筑图纸。

        他用手指在图纸上一一划过,口中喃喃自语:“一、二、三……十二。这栋楼,包括院长办公室和锅炉房,一共只有十二个独立的房间。”

        十二间房。

        十二声钟响。

        这是建筑结构与报时逻辑的对应。

        那么,第十三声,那个不存在的源头,究竟来自哪里?

        他再次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之前用高灵敏度拾音器阵列记录下的钟声数据,开始进行声学建模。

        软件飞速运算,屏幕上构建出废弃教室的立体模型,无数条代表声波路径的线条在模型中穿梭、反弹。

        前十二声钟响的源头清晰地指向了挂钟内的机械结构。

        然而,当第十三声的数据被导入时,所有路径线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墙壁、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疯狂乱窜,最后却诡异地汇聚成一个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整个共振的“腔体”。

        整个教室的墙体,在那一瞬间,以一种特定的频率发生了共振,模拟出了钟声的效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