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闸门被这诡异的歌声冲开,祖母那本修复了一半的日记中的一句话,清晰地浮现在她脑海里:林秋棠曾提出过一个名为“声音锚点”的理论,试图用最日常、最根深蒂固的声响,来固化梦境与现实的边界,防止那些作为受试者的孩童,在深层意识潜航中彻底迷失漂散。

        苏晚萤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

        她没有迟疑,立刻从随身的工具包里取出一小段录音磁带——那是她昨天在市档案馆的资料室里,为了测试****而顺手截取的一段市政新闻播报。

        她用指甲剪利落地剪开磁带外壳,抽出深褐色的磁条,将其小心地缠绕在颈前那枚电容的外圈。

        接着,她拿出修复古籍用的特制银漆笔,用极细的笔尖在磁条表面轻轻刮擦,制造出一种类似磁头常年磨损而形成的老化痕迹。

        她赌的就是林秋棠的系统,识别的不是声音内容,而是承载声音的介质所带有的“时间属性”。

        当她将改造过的线路重新接入时,耳中的童声合唱戛然而止。

        取而代之的,是墙体深处,传来一声极其清晰、沉稳的“啪嗒”声。

        那是书页被翻动的声音。

        更准确地说,是古籍修复室那本最厚重的宋版图册,在每日闭馆前,被管理员翻到最后一页进行检查时发出的最后一响。

        这个声音,曾是她童年时代最熟悉、最安心的睡前信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