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中,她的目光被一页边缘用铅笔写下的潦草备注死死钉住。

        字迹是沈默的,急促而有力:“声波频率并非关键,信息密度才是。当声波频率低于人类感知下限(次声波),或被压缩至超高密度时,其携带的信息可能摆脱‘空气’介质,直接与空间记忆发生‘回涌’反应。警惕:绝对的安静,可能意味着最高分贝的呐喊。”

        空间记忆回涌……

        苏晚萤的心脏狂跳起来。

        如果声音被储存在了物质里,那么,什么地方储存的“记忆”最多、最久远?

        图书馆!

        “小舟,我们走!”她果断地做出决定,拉起虚弱的小舟,带他前往市立图书馆。

        市立图书馆的地下古籍书库是全城唯一仍能记录到微弱环境噪音的地方。

        这些尘封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书籍,因长期吸收无数读者时的专注、感悟、悲喜等情绪波动,书页的纤维本身具备了一种微弱的“抗噪隔离”特性,像一块块吸音海绵,为声音留下了最后的避难所。

        在管理员惊异的目光中,苏晚萤直接走向了民国文献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