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这里用天命来称呼法界实相,这个实相是本来空寂的,然而它有生起一切万有物质现象的性质,我们称呼这个性质为“道”,描述实证这个性质的过程名为“证道”,传播“道”就是教育。由此可见,孔子一生都在传播“道”,他的思想体系是围绕“道”的,所以“学而时习之”的学不是普通的知识,是指以“道”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即圣学。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切皆由道生起,所有都在“道”中,这也是佛教中所讲“心外求法永不可得”的道理,“离”者是真离开了吗?“不可须臾离也”是实相,而“离”就是颠倒妄想障碍,颠倒妄想障碍背离了“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不能见道是戒慎之大事,不能闻道是令人恐惧的大事,被遮障而看不见,被疏忽了而不显现。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的“独”不是指“一个人”的意思,“独”是指“偏离”,是“独爱颠倒”,因为独爱颠倒所以偏离了君子之心行,用佛学讲,“独”就是“贪嗔痴”的“贪”,是“因颠倒而执着,是我持和法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证悟的方法,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即是中道,同禅宗祖师的一个话头“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后一句天下之大本也,合着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何是“中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知无明而破无明谓之和,孔子用“中和”对照“独”,君子慎独的“独”,“独”者因无明颠倒而执着。
古人心净,很容易理解达道,就像佛陀《阿含经》中教导声闻弟子,很简单的戒行,声闻弟子就可以达道,然而,今天的人很难做到,例如佛学禅宗,早期学子只是一个机缘就能悟道,后期就要用‘参话头’等方便,苦学苦修方能达道。
有些人把脸一板就说“我现在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何为未发,愚人不知,欲了解实义的人,可以参考佛经中十二因缘法。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实相,“道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德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道德,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难道人前就不要谨慎了吗?多少好为人师的人于吹捧中堕落,“独”者贪独,“暗室”不是指阴暗的房间,是指人心中的阴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